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学校新闻
聚焦小学期实践,讲好育人故事!我校启动小学期优秀项目系列报道(二)
2025年7月15日 编辑:品牌发展部 来源: 图/文 教务部/外国语学院

编者按:

小学期实践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我校打造五级项目体系的重要一环。为充分展示小学期实践项目,推广优秀的做法,教务部将组织力量深入各学院,挖掘小学期项目中的优秀实践案例。这些源自师生真实实践的生动故事,将全面呈现学校围绕“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根据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聚焦DT、HT领域,通过引企入校、科教结合、学科交叉、文化交融等,持续推进小学期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育人的实效。我们将用系列报道的形式,将这些优秀的小学期项目予以呈现。

小学期优秀项目系列报道之二:

架设文化桥梁 共绘青春华章
——成都东软学院中美青年携手开启文化研学新篇章

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对话,如何在巴蜀大地绽放异彩?

成都东软学院国际报告厅内,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与来自美国的华裔学生一起用英语戏剧演绎三星堆的神秘与哪吒的传奇,在川剧走场亮相教学环节体验“手眼身法步”的精妙,在英语辩论环节碰撞思维火花。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对话,如何在巴蜀大地绽放异彩?《中国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小学期项目,正以“文化为媒、青春做伴”的方式,书写跨文化育人的新篇章。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中国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小学期项目与CHINAWAY美国高中生中国行项目创新融合,集理论研习、实地调研、案例剖析及文化体验为一体,旨在夯实学生传统文化功底。项目中,学生分组赴文化圣地调研,收集多元资料,并借助AI技术辅助问卷设计、访谈提纲编制与Logo创作。最终,通过视频、报告等形式呈现家乡乡村振兴成果,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播力,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推广。

文化破冰:从舞台到讲台的多元碰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谭赞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核心价值,对中美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并希望通过此次项目能帮助大家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推动东西方文明互鉴。小学期项目负责教师王进军在发言中系统说明此次小学期项目框架,涵盖背景、目标、课程安排及预期成果,帮助学生们建立对本次家国映像和乡村振兴研学实践项目的完整认知。文化展示环节中,中美学生依次呈现特色成果,美方学生通过中西方元素融合的舞蹈汇演,以英语戏剧《三星堆》再现古蜀文明;中方学生用英语重新诠释《哪吒闹海》,展现中国传统神话的当代魅力。在川剧走场亮相教学环节中,由专业老师指导示范,学生们通过学习身段、手势与神态,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美,现场互动积极,学习氛围浓厚。

思维交锋:辩论场上的文化解码。《中国传统文化研学实践》设计的英语辩论工作坊通过结构化教学,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思维训练。在英语辩论教学环节,中美学生共同组队,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利弊分析”一题展开深入探讨。辩论过程中,双方通过引用具体案例与理论依据,系统阐述各自立场,中方学生结合中国基层发展现状,论证返乡创业对区域经济的社会价值;美方学生则从个人成长和市场竞争角度提出不同见解。该项目在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了跨文化语境下的社会议题分析能力,通过观点碰撞促进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思维范式的认知深化。

田野课堂:青城山下的中国故事。研学团队深入青城山长寿社区,将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学生们通过访谈社区书记赵勇,实地考察社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建设情况等,与居民交流收集素材,挖掘可改编为戏剧的故事线索,结合实践观察深化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区文化的认知。各小组依托采集内容创作英语短剧,在汇报演出中通过流利的英文和生动表演呈现邻里关系、社区变迁与文化传承主题。最终评选的优秀剧目在总结展演中展示,为此次实践课程画上完整句号。

未来展望:文化桥梁的无限延伸。当《哪吒闹海》与《三星堆》完成跨时空对话,当川剧表演与现代舞蹈形成艺术交融,此次《中国传统文化研学实践》项目与CHINAWAY美国高中生中国行项目的结合,正在打破“中西二元对立”的简单叙事,这群中美青年通过文化实践搭建桥梁,不仅推动巴蜀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促进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中实现价值共鸣与共同发展。

此次《中国传统文化研学实践》项目以文化为纽带,构建了“体验-思辨-创造”三位一体的跨文化育人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进一步丰富了小学期实践教学内涵。未来,学校将不断深化拓展跨文化交流项目,构建“双向互通”的紧密合作机制,持续书写国际教育交流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尹悦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