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学习强国】守正创新:成都东软学院以 “数字人” 技术传承红色文化血脉
2025年5月9日 编辑:品牌发展部 来源: 中国教育在线

近期,成都东软学院大模型与数字研发中心成功推出数字人系统及AI智能烈士介绍系统。“数字人”以高精度建模与智能交互技术为核心,让灌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干希宇烈士的形象在都江堰市烈士陵园“重生”,为广大群众搭建起与英烈跨越时空对话的桥梁。

技术突破:用科技重塑历史记忆

在川中大地的革命史册上,干希宇的名字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1933年,他在巴山蜀水间播撒革命火种,历任军事部长、游击队政委、党代表等职,深入田间地头发动群众,七年后的1940年,已是八路军战士的他为掩护兵站人员转移,最终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

时光荏苒,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数字时代,成都东软学院大模型应用与研发中心始终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为己任,积极探索数字人技术在红色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在高精度三维建模方面,大模型团队为了让历史人物以最真实的姿态“重返”现代,深耕关键技术,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中注入对历史的敬畏。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学技术,通过面部扫描、骨骼绑定、肌肉模拟等复杂工序,精准还原干希宇烈士的外貌特征。从旧时军装的褶皱纹理,到眼神中蕴含的坚定与热忱,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考证,确保与历史资料高度契合,让数字形象成为历史的“活化石”。

在人工智能驱动层面,成都东软学院团队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数字人构建了丰富的知识体系。通过海量语料训练和深度学习算法,数字人不仅能准确回答烈士生平、革命事迹等基础问题,还能结合语境生成符合人物性格的回答。当参观者问及当年的战斗经历时,数字人会以坚定的语气讲述烽火岁月,让对话超越简单的信息传递,成为精神共鸣的载体。

情感计算与表达技术的融入,则为数字人赋予了“灵魂”。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输入的语义和情感,实时调整数字人的语调、表情及肢体语言。讲到壮烈牺牲的场景时,他会眼含悲怆、声音低沉;说到革命理想时,又会挺直身躯、目光如炬。这种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让历史人物从静态的文字记载中“走出来”,以有温度、有情感的方式与后人交流。

应用落地:让红色精神触手可及

成都东软学院数字人技术的最新落地场景——都江堰市烈士陵园AI智能烈士介绍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引发反响。当参观者走进陵园,不再是面对冰冷的石碑,而是能与身着军装的烈士数字人直接对话。这些数字烈士会主动讲述自己的革命历程,分享当年开展地下工作、组织群众斗争的故事,让年轻一代在互动中感受红色基因的脉动。这种创新形式不仅丰富了烈士陵园的教育功能,更让红色文化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共鸣”,成为传承英烈精神的生动课堂。

该校数字人技术在退役军人服务领域的实践,得到了都江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与肯定。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都江堰市烈士陵园AI智能应用时,对通过数字人“自我”讲述烈士事迹的创新形式给予充分好评,并鼓励此技术进一步完善内容,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感染力。这既是对成都东软学院科研成果的认可,更是对我们持续深耕技术、服务社会的鞭策。

除了烈士陵园的应用,数字人技术还将在教育教学、文旅融合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在教育场景中,数字人可化身虚拟教师,通过沉浸式互动为学生还原历史事件,让课本中的英雄人物变得触手可及;在文旅领域,数字人能作为“活名片”,为游客讲述景点背后的红色故事,提升文化旅游的体验深度。我们始终相信,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如何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可传承。

成都东软学院深刻认识到,从“冰冷的石碑”到“会说话的数字人”,以科技赋能历史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一次对红色精神的深情致敬。该校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与技术积累,拓展应用场景,将数字人技术融入更多领域,让科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英烈精神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569783317848148556&item_id=12569783317848148556&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